上海市延安中路816号改扩建工程——解放日报社项目

作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上海延安中路816号“严同春”宅,因解放日报社的入驻需求,对它及其相邻扩建部分进行整体改造。设计从 “叠合的原真、存续的空间、比对的重构”三个方面对历史建筑如何与当下社会的文化圈层产生交集作出可能性的考量。

1. 叠合的原真

“叠合的原真”重新定义了一个“原真性”状态——在充分尊重原始状态的基础上承认并接受不断叠加的历史过程。首先进行的是对建筑进行考古式的场外(包括其原始图纸文档、资料照片以及媒体报道等)和场内调研,形成了系统性的评价与保护修缮分析。对于整体状态良好且艺术文化价值较高的A、B楼立面,我们保持了相对谨慎的修缮态度,以“修旧如旧”的策略恢复其原始状态。室内空间由于各个时期的使用需求的变更而产生较大变动,改造出于满足新的办公空间的需求的考量,基本保留现状,对曾经改动过的部分未做全面恢复。

1. 存续的空间

 “院廊体系”是“严同春”宅的核心价值与场所精神之所在,改造设计围绕着“院廊体系”铺展空间架构与疏通空间脉络。通过景观整治和A、B楼立面的修缮等方式,强化庭院的主导地位。整体布局延续建筑多进院落的空间特征体系,形成平面序列、竖向序列与空间序列相统一的群落建筑。疏通廊道,恢复四通八达的内部廊道体系。恢复北部院落,将原先占据北院的变配电间全部拆除。保留基地内部高大树木及亭台水榭,彻底清理恢复水池曲桥。通过对花园体系的梳理,形成完整的室外空间系统,延续场所精神。开辟屋顶花园体系,形成多层级的生态办公空间。利用原有废弃的防空洞进行地下空间的价值挖掘。

2. 比对的重构

“严同春”宅的改造是在比对关系中呈现出传统与当下的并置共存。改造将原本拟加建在AB 楼院落空间中的新增功能置换到1981年增建的C楼的南部,而将A、B 楼间完全恢复内院格局。将对A、B楼的冲击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同时,改造的重点集中到了花园北侧的C楼南部。C楼的改造采用层级式的台地形态,横向带型长窗形式,立面材质为白色预制水磨石挂板。这与西侧AB楼受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影响的纵向线条的立面形式产生比对。这种并置状态下的比对使新旧要素的真实性更为凸显。为了满足新媒体的使用,室内的改造并未原样恢复隔墙与仿制原木门,而是通过对建筑中隔扇、门窗和天花等记忆符码的提取,演绎为可移动的钢框玻璃隔断和悬浮式金属灯盘。拆除吊顶的顶部充分展现原始密肋混凝土梁的结构之美。在既有建筑的“整体”氛围下,新介入元素的“片段”形成强烈比对。

向史而新,建筑的目的既在于包含过去,又在于将这些过去转向未来。

Baidu
map